星期一
Mon
星期二
Tue
星期三
Wed
星期四
Thu
星期五
Fri
星期六
Sat
早診
09:00-12:00
休診
休診
午診
14:00-17:30
休診
晚診
18:00-21:30
休診
星期一
Mon
星期二
Tue
早診
09:00-12:00
休診
午診
14:00-17:30
休診
晚診
18:00-21:30
休診
星期三
Wed
星期四
Thu
早診
09:00-12:00
休診
午診
14:00-17:30
晚診
18:00-21:30
星期五
Fri
星期六
Sat
早診
09:00-12:00
午診
14:00-17:30
休診
晚診
18:00-21:30
休診
👋你好,需要什麼服務呢?

提到心血管疾病,你是否以為只有長輩才需要擔心?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死因,每年奪走將近1,800萬條人命,在台灣,心臟病與中風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五名,因此本篇文章將帶你快速了解心血管疾病有哪些類型、常見症狀與日常預防方式,幫助你掌握健康的第一步。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5大常見類型一次搞懂

很多人都在問心血管疾病是什麼、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其實心血管疾病是指影響心臟與血管運作的疾病統稱,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含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外周血管疾病與肺栓塞等,每一種疾病的成因與風險族群略有不同,但多與三高、肥胖、吸菸、運動不足等生活習慣有關,以下就帶大家了解不同的心血管疾病類型與差異,幫助你更清楚自身風險並提早防範。

1.心臟病

心臟病種類繁多,包含冠狀動脈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主因多為高血壓、高血脂或動脈粥狀硬化,造成心肌缺氧、胸痛、心悸、暈厥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2.中風

中風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都是因腦部血流異常所導致,典型症狀包含單側麻痺、語言困難、視力模糊、意識不清。中風不僅會造成死亡,也容易留下癱瘓、失語等後遺症。

3.高血壓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長期血壓偏高會損傷心血管,增加中風與心臟病風險,患者常無明顯症狀,需靠定期量血壓監控,若控制不當,後果可能十分嚴重。

4.外周血管疾病

主要是指手腳等四肢的動脈血管阻塞,造成冰冷、麻木、行走困難等情況,多由糖尿病、高血脂或吸菸引起,嚴重時可能需截肢,它們的症狀常被忽略,但其實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警訊之一。

5.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血栓堵住肺動脈,進而造成胸痛、呼吸困難、甚至昏厥等狀況,一般而言,肺栓塞通常發生快速且致命,常見於久坐久臥、手術後或懷孕女性,一旦出現腿部腫脹、疼痛等深層靜脈血栓前兆時就必需要有所警覺。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症狀?5大身體警訊不能忽略!

心血管疾病早期常不易察覺,但若能掌握典型症狀,就有機會及早就醫、降低風險!以下5大徵兆是最常見的心臟或血管疾病前兆。

1.呼吸困難

即使只是走路或上樓梯,就感覺氣喘吁吁的話,很可能是因為心臟無法有效供氧,而心臟衰竭或肺栓塞通常會伴隨上述這個症狀,尤其如果過去走路與爬樓梯不曾有呼吸困難的狀況時,就更應該立即就醫,防患未然。

2.胸悶胸痛

通常胸悶胸痛的原因很有可能與冠狀動脈阻塞有關,因為冠狀動脈阻塞會導致心肌缺氧,進而出現壓迫感或灼熱感,此外有些更年期女性也可能遇到背痛、氣喘等症狀,而這也可能是心臟病徵兆。

3.突然暈眩、冒冷汗

突然感到天旋地轉、視線不穩或身體站不住,可能不只是貧血或疲勞引起,還有可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若進一步出現短暫昏厥、失去意識,則可能是腦部短暫缺血或缺氧所導致的「暈厥」,這類情況尤其在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時可能發生,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處置時機。

4.出現心悸

心悸指的是心跳異常變快、跳動紊亂,常見於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等情況,若近期頻繁出現心悸、甚至一個月內發作好幾次,或是過去從未有過這種情形,建議盡快就醫檢查,特別是心悸同時伴隨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甚至短暫意識不清,可能是心血管問題的警訊,務必提高警覺。

5.噁心、想吐

心臟病發作時,有些人並不會出現明顯的胸痛,反而以噁心、想吐甚至嘔吐等腸胃不適為表現,這是因為當心肌細胞因缺血而壞死時,會釋放代謝物質,刺激迷走神經,導致消化系統產生反應,而這些非典型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病而延誤就醫。

心血管疾病怎麼預防?5大守則告訴妳

心血管疾病雖然高居死亡率前段班,但其實是「可預防」的,只要從日常生活開始建立健康習慣,就能有效減少發病風險,以下五大守則,可以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1. 健康飲食

想預防心血管疾病,飲食就是第一道防線,建議減少油炸、高鹽、高糖與加工食品的攝取,改用水煮、蒸、川燙等低油脂方式料理。每天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全穀類與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亞麻仁籽),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穩定血壓與血糖。

2. 規律運動

每天保持運動習慣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關鍵之一,建議每週累積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腳踏車。久坐族或長時間在家者,也可透過家中做操、屈伸動作、站起走動等方式增加活動量。運動除了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代謝,還能有效控制體重、血壓與膽固醇,降低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

3. 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三大殺手,如果你已經是三高族群,務必遵循醫師建議按時服藥,定期回診追蹤,同時養成自我監測血壓、血糖的習慣,千萬不可自行減藥或停藥,也別因工作忙碌而忽略就醫與檢查,控制三高不只是預防心臟病,更是降低中風與腎臟病風險的重要步驟,維持穩定數值,才能守住健康防線。

4. 戒除不良習慣

吸菸、酗酒、熬夜與生活壓力過大,都是傷害心血管的主因,因為尼古丁會加速動脈硬化,提高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而過量飲酒則容易使血壓上升,增加心臟負擔,因此盡早戒菸、戒酒,並維持充足睡眠與良好情緒管理,才可以讓心臟更安心。

5. 定期檢查

心血管疾病往往在發作前沒有明顯症狀,唯有透過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異常並即時介入治療,建議一般民眾每年進行一次基本健檢,而4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可加做血脂檢查、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等,若你是三高族群,更要固定回診追蹤數值。

提高警覺、養成健康作息,就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

心血管疾病不是一夕之間形成,而是長期生活習慣與體質累積的結果。只要你開始有意識地改變飲食、運動與作息,就能有效減少罹患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等風險。不要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才後悔莫及,現在就開始為你的「心」把關,從日常做起,養出真正健康的血管系統。

資料來源: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從來不”嫌”你年輕! 牢記促發徵兆,快就醫保安康!

>>6種常見心血管疾病症狀 | 心血管疾病檢查及心血管檢查費用一覽

>>心肌梗塞原因有哪些?正確了解7大症狀,預防致命危機好簡單!

>>提高警覺與防護 心血管疾病不用心驚驚!

>>心肌梗塞救命指南:識別7大前兆與降低風險心法

>>心頭小鹿亂撞 ――心悸該擔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