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聽起來像是突如其來的急症,但實際上,多數中風背後都有長期累積的危險因子,像是經常熬夜、三高控制不佳,或家族中有人曾經中風,這些看似沒什麼的生活細節,其實正是常見的腦中風原因,而本文也將進一步剖析最常見的腦中風原因,幫助你從日常就能自我檢測與改善。
為什麼會腦中風?4個常見的中風原因檢查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會中風?腦中風原因到底有那些?其實多數中風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長年慢性疾病、飲食習慣不良與體能活動不足的綜合結果,導致腦中風原因可分為4大類型,了解這些中風因子,才能更好從源頭預防。
1.慢性疾病
高血壓是腦中風的頭號元凶,會導致血管硬化、阻塞或破裂。其他像是高血脂、糖尿病與心房顫動等疾病,也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提升中風風險,而三高患者的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需特別小心控管。
2.生活不規律
長期熬夜、吸菸、酗酒或久坐不動也都是常見的中風原因,因為這會加重腦血管負擔,尤其在季節變化大、血壓波動劇烈時,容易引發急性中風,尤其冬天早起或頻繁出入冷氣房的血壓變動,更是導致中風原因的高風險因子。
3.缺乏運動
根據國健署建議,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腳踏車,若長期缺乏活動,容易導致肥胖與血液循環不佳,使血栓生成風險升高,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進而成為中風原因之一。
4.遺傳與年齡因素
中風的部分危險因子無法改變,其中「家族病史」與「年齡」是重要指標,若直系親屬中曾有腦中風紀錄,個人罹患中風的機率會顯著提高;而55歲之後,年齡每增加10歲,中風的發生率也會倍增,因此建議有家族病史者,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完整健康檢查,及早掌握風險因子,有助於降低突發中風的機率。
腦中風是怎麼發生的?2大腦中風分類介紹
腦中風可分為兩大類型:缺血性與出血性,兩者的病因不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然而學會正確辨識類型別有助爭取救治時間,提高存活與復原率。
1.缺血性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占所有中風原因的七成以上,多因血管被血栓或脂肪堵住,造成腦部局部缺血缺氧。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常見原因包含動脈粥狀硬化、心房顫動或頸動脈狹窄,治療重點在於黃金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或進行血管取栓手術。
2. 出血性腦中風
又稱腦出血,常因高血壓導致血管破裂、血液滲入腦部壓迫組織,可能在數分鐘內迅速惡化。症狀包含劇烈頭痛、嘔吐、意識不清。治療方式以降壓、止血與手術減壓為主,此外相較缺血型,死亡率與後遺症風險更高。
腦中風治療常見QA解答
以下整理3個常見提問,幫助你進一步理解腦中風的治療與前兆等。
Q1:腦中風可以被治好嗎?
中風是否能完全痊癒,需看發現與治療的時間是否充足。輕度中風若在發作4.5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有機會完全恢復;重度者雖難完全痊癒,但透過積極復健仍可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Q2:腦中風可以怎麼治療?
治療方式依中風類型不同!缺血性以藥物溶栓或導管取栓為主;出血性則視出血量與位置進行降壓、止血或手術。越早就醫,損傷越小,後期則需搭配復健科介入,針對語言、肢體與日常生活進行重建。
Q3:腦中風是否有前兆?
腦中風常見的前兆包括單側手腳無力、臉部歪斜、語言不清、視線模糊、頭暈、走路不穩等,建議可以以FAST四步驟檢測法,快速辨別是否中風。
- F:觀察對方微笑時,是否出現單側嘴角下垂或臉部不對稱
- A:請對方舉起雙手,看有沒有一邊無力下垂
- S:讓對方說一句簡單的話,聽聽語句是否含糊、講不清楚
- T:一旦發現上述任何一種異常,就要馬上記下症狀開始的時間,並立刻撥打119送醫
養好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才能避免中風找上門來
中風並非完全無法預防,只要落實四大日常習慣:定期健檢、控制三高、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就能大幅降低中風發作風險,特別是在氣溫變化劇烈、生活壓力大或已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更應養成早睡早起、保持情緒穩定、每天運動30分鐘的習慣,不要等到症狀出現才補救,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參考資料來源:
>>【腦中風預防與治療】前兆、症狀要了解,降低風險方法看這篇
>>腦中風能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