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性齒槽炎會自己好嗎?乾性齒槽炎判斷方法1次教會你
拔牙後許多人都會遇到術後疼痛的問題,而其中一種疼痛來源便是「乾性齒槽炎」!一旦導致乾性齒槽炎,不僅疼痛難耐,還可能影響口腔健康,甚至延長復原時間。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乾性齒槽炎的形成原因、乾性齒槽炎判斷方式及預防方法,幫助大家瞭解如何避免乾性齒槽炎發生!
乾性齒槽炎是什麼?
乾性齒槽炎是一種拔牙後常見的併發症,通常發生在拔牙後2到4天,當牙齒被拔除後,拔牙窩應該會形成一層血塊來保護暴露的骨頭及神經,若血塊脫落或無法正常形成,暴露的骨頭將直接接觸口腔中的空氣、食物或飲料,導致劇烈的疼痛,這便是乾性齒槽炎。
乾性齒槽炎的常見形成原因
1. 術後清潔過於用力
拔牙後的口腔清潔雖然有助於避免傷口感染,但若清潔過於用力,容易使拔牙窩中的血塊脫落,從而無法在傷口上形成保護層,造成乾性齒槽炎,因此拔牙後的清潔時應輕柔小心,避免觸碰到拔牙處。
2. 牽動傷口
若有用吸管喝水、喝飲料習慣的人要注意!吸吮的動作容易在口腔內產生負壓,導致血塊鬆動或脫落,此外有些人會下意識地舔傷口,這些習慣都會干擾血塊的穩定性,增高乾性齒槽炎的風險。
3. 吸菸
吸菸是造成乾性齒槽炎的常見原因之一,因為菸中的尼古丁會減少血流量,延緩傷口癒合,且吸菸的動作本身會產生負壓,導致血塊脫落。
4. 傷口過大
拔牙過程中若傷口過大,血塊形成的難度會增加,增加感染和發炎的風險,使乾性齒槽炎的機率上升。
5. 定期服用口服避孕藥
口服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影響身體的凝血能力,拔牙後更容易導致血塊脫落,女性在服用避孕藥期間拔牙應格外注意,並諮詢醫師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乾性齒槽炎判斷方式與症狀
乾性齒槽炎判斷方式有那些呢?以下是常見乾性齒槽炎判斷標準與症狀:
1. 劇烈口腔疼痛
乾性齒槽炎的典型症狀是拔牙後產生劇烈疼痛,疼痛感會比一般術後不適更為強烈,且有可能向周圍部位擴散,大多出現在拔牙後的第2到第4天,並且不會隨著時間減輕。
>>延伸閱讀:拔智齒痛嗎?無痛拔智齒讓你不再害怕!
2. 口臭
由於乾性齒槽炎導致牙窩中的骨頭暴露,口腔細菌容易滋生,從而引發口臭,若拔牙後持續出現異味,可能是乾性齒槽炎的徵兆,建議立即就醫。
3. 發炎腫脹
拔牙處發炎腫脹也是乾性齒槽炎的症狀之一,由於血塊無法形成,傷口無法癒合,容易引發局部的紅腫和疼痛。
>>延伸閱讀:拔牙傷口好太慢?1次整理加速復原方法與拔牙後飲食技巧
乾性齒槽炎預防方式
1. 冰敷
拔牙後的24小時內可適度冰敷,以減少腫脹和不適,且冰敷能幫助血管收縮,減少血塊脫落的風險。但需注意冰敷時間不宜過長,應每次約10~15分鐘,間隔20分鐘再冰敷,避免皮膚凍傷。
2. 避免使用吸管
吸管的吸吮動作會在口腔中形成負壓,導致拔牙窩中的血塊鬆動或脫落,因此建議術後避免使用吸管喝飲料,改以直接小口飲用。
3. 避免吐口水及漱口
吐口水和漱口會造成傷口刺激使血塊脫落,拔牙後的前幾天應避免頻繁漱口或吐口水,減少乾性齒槽炎的產生機率。
4. 注意飲食
術後飲食應以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食用過熱、過硬或辛辣的食物,較硬的食物會增加對傷口的摩擦,影響傷口癒合,建議選擇稀飯、豆花或優格等溫和食物。
5. 避免服用抗凝血藥物
若有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在拔牙前應與醫師告知,確認是否需要暫停使用,因為抗凝血藥物會增加拔牙後的出血風險,影響血塊形成,增高乾性齒槽炎的機率。
拔牙後多注意,告別乾性齒槽炎
乾性齒槽炎會自己好嗎?乾性齒槽炎雖然疼痛難耐,但可通過適當的術後護理來降低風險,若拔牙後出現嚴重疼痛、口臭或腫脹等情況,應及早就醫以避免病情惡化。
K6 Plus康智為醫師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針對個人需求提供專業建議,並指導正確的術後護理方式,幫助你降低乾性齒槽炎的風險,有任何口腔問題歡迎填表或是LINE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