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外露怎麼辦?一次看懂6大原因、治療方式
牙根外露怎麼辦?如果吃冰或喝熱湯時常覺得酸痛不適,很可能已經是牙齦萎縮的警訊,若長期忽略不處理,牙齒甚至會逐漸鬆動或掉落。想知道牙根外露常見的6大原因以及治療方式嗎?下面就為你詳細介紹,一起往下看吧!
牙根外露不處理會怎麼樣?了解初期及後期症狀
牙根外露常見的初期症狀,多半是牙齒變得敏感,碰到冷熱或酸甜的食物就會有刺痛感,甚至吸進冷空氣也會覺得不舒服。若長期沒有得到適當治療與照護,後期可能讓牙齒看起來變長、牙縫變大,甚至出現牙齦出血或發炎,再繼續惡化下去,牙齒失去牙齦保護,就可能逐漸鬆動甚至掉落,因此一旦發現這些情況,建議及早尋求牙醫協助。
牙根外露6大原因立即了解
牙根外露背後其實有很多原因,有些來自於先天條件,有些則是後天生活習慣造成,了解這些原因,能幫助你更快找到解決方式,避免病況持續惡化!以下整理出牙根外露6大常見原因,讓你一次搞懂。
>>延伸閱讀:牙根發炎多久會好?3分鐘了解牙根發炎原因
1.先天牙齦脆弱或年紀增長
有些人天生牙齦就比較薄弱,加上隨著年紀增長,牙齦與齒槽骨自然流失,支撐力減少,就容易讓牙根逐漸露出,根據《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刊登的研究指出,18至64歲人群中約有50%出現牙齦萎縮的狀況,而65歲以上族群,更是牙齦萎縮的高發族群,所以年齡和先天體質都是不能忽視的因素。
2.刷牙方式不正確
很多人以為刷牙要用力才會乾淨,但其實過大的力道或使用硬毛牙刷,反而容易把牙齦刷傷,導致牙齦萎縮,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牙根外露。
建議選擇軟毛牙刷,並搭配貝氏刷牙法,刷牙時保持輕柔力度。如果是小朋友,最好由家長協助,才能避免因為清潔過度而傷害牙齦。
3.咬合不正未處理
如果牙齒排列不整或咬合不均,就可能讓某些牙齒承受過大的力量,甚至長期咬到對側牙齦。久而久之不僅會損害牙齦和齒槽骨,還可能造成牙齦逐漸萎縮,導致牙根外露,甚至引發顳顎關節障礙。建議有咬合問題時及早諮詢牙醫,才能避免後續需要更複雜的處理。
4.假牙磨擦和壓迫
使用活動式假牙如果邊緣過緊或過鬆,都可能對牙齦造成持續的壓迫或摩擦。這樣的情況長期下來會讓牙齦受損,導致牙齦萎縮並造成牙根外露,建議一旦發現假牙配戴時有不適感,就要及早回診請牙醫調整,避免持續摩擦惡化牙齦狀況。
>>延伸閱讀:固定式假牙掉了可以怎麼處理?固定假牙鬆動的原因有哪些?
5.牙結石、牙周病未處理
這是牙根外露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由於牙結石長期堆積會讓牙齦發炎,進一步演變成牙周病,當牙周病破壞齒槽骨後,牙齦失去支撐就會逐漸萎縮,牙根也因此暴露,因此建議定期潔牙與洗牙,才能避免狀況惡化到需要手術治療。
6.磨牙、吸菸等生活習慣
夜間磨牙會造成牙齒移位與牙縫變大,容易卡食物並引發牙齦發炎,長期下來強大壓力會讓牙齒鬆動,加速牙齦萎縮,若合併細菌感染,更可能惡化成牙周病甚至拔牙。
吸菸同樣是牙齦萎縮的重要因素,因香菸中的化學物質會刺激牙齦並收縮血管,降低血液循環與修復能力,使牙齦更容易感染並退縮。若想維持牙齦健康,建議逐步調整不良習慣,才能讓口腔狀況更穩定。
牙根外露怎麼治療?了解牙周組織再生手術
當牙根已經外露時,治療方式要依照嚴重程度來決定!若只是初期狀況,通常會先調整刷牙方式、改善生活習慣,並搭配抗敏感牙膏或塗氟來舒緩酸痛;若情況嚴重並且有牙周病,則需要先控制病灶,再進一步採取牙周組織再生手術,也就是透過自體或人工組織修補外露區域,或結合水雷射降低發炎,幫助牙周恢復健康,進而重建牙齦並保護牙根。
牙根外露怎麼預防?3方法報你知
牙根外露怎麼辦?能不能透過日常習慣來預防呢?其實只要在平時落實正確的保養方式,就能大幅降低牙根外露的風險。以下告訴你3個牙根外露預防方法,幫助你維持牙齦的健康!
1.養成正確口腔清潔習慣
每天刷牙時,建議選擇軟毛牙刷並放輕力道,才能避免傷害牙齦。同時,搭配正確的清潔方式更能維持牙齒與牙周健康:
- 牙刷與牙膏選擇:建議使用軟毛、刷毛末端圓滑的牙刷,並搭配含氟牙膏,能強化牙釉質、降低蛀牙風險。另外牙刷應每3個月更換一次,或在刷毛明顯變形時立即汰換。
- 正確刷牙方法:採用貝氏刷牙法,將牙刷傾斜45度,對準牙齦與牙齒交界處,以小範圍、輕柔的圓弧動作清潔,每個部位至少停留10–15秒,確保刷到牙齒內外側與咬合面。
- 牙線與輔助工具: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線,輕柔滑入牙縫帶走殘渣。若牙齒排列擁擠或配戴矯正器,也可選擇牙線棒或牙間刷來輔助。
- 漱口水使用:刷牙後可搭配不含酒精的漱口水,進一步減少細菌滋生,同時避免口腔過度乾燥。
透過日常口腔清清潔,不僅能維持牙齒潔白,也能有效降低牙齦受損與牙根外露的風險。
>>延伸閱讀:刷牙感覺牙齦痛!?牙齦腫痛原因大公開
2.幫牙齦按摩
牙齦按摩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協助減緩牙周病並維持牙齦健康。方法其實很簡單:從前牙開始,以橫向或畫圈的方式輕柔按摩,慢慢延伸到後方臼齒,上下排都要照顧到,力道約比刷牙稍重一點即可,避免過度用力以免造成牙齦損傷。
而在進行之前,建議先洗手,再用乾淨的手指沿牙齦與牙齒交界處輕按;若不習慣直接用手,也能戴手套,或改用牙齦按摩器、棉花棒來輔助。
3.定期做口腔健康檢查
因為牙根外露和牙周病密切相關,為了避免細菌持續累積並侵蝕牙齦與齒槽骨,建議固定每半年安排洗牙與口腔檢查。透過定期清除牙結石與牙菌斑,不僅能降低發炎風險,也能及早發現牙齦萎縮或牙周囊袋,讓牙醫立即介入治療,防止牙齦退縮進一步惡化。
牙根外露痠痛不適怎麼辦?6個方法幫助減少刺激、避免惡化
牙根外露時最常見的困擾就是痠痛,不論是吃冰、喝熱湯,甚至咬到較硬的食物,都可能引發刺痛不適。以下整理了6個方法,幫助你減少刺激並暫時舒緩不舒服的感覺,一起來了解吧!
1.依循醫囑服用止痛藥
牙根外露引起酸痛時,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適度服用止痛藥來緩解不適,不過止痛藥雖然見效快,但僅能暫時舒緩症狀,並不能解決牙根外露的根本問題,因此不宜長期依賴。若疼痛頻繁發生,仍應盡快請牙醫評估並安排進一步治療。
2.減少患病部位頻繁咬合
牙根外露時,牙齒一旦承受過大壓力,就容易讓痠痛更加明顯,日常飲食建議多選擇軟質或流質食物,例如豆腐、蒸蛋、粥品或湯類,減少咀嚼時對牙齒的負擔,也能避免患部反覆受到刺激,讓不適感逐漸緩解。
3.冰敷20分鐘
牙根外露引起腫脹或痠痛時,可以利用局部冰敷來緩解。冰敷能使血管收縮,減少組織的血液流動,進而降低腫脹與疼痛感,建議將冰袋或用毛巾包裹的冰塊敷在臉頰外側,每次控制在20分鐘以內,避免時間過長造成皮膚凍傷,休息約20至30分鐘後再進行下一次冰敷,就能達到良好的舒緩效果。
4.避免菸酒刺激
牙根外露常伴隨牙齦發炎或牙周病,若在此期間仍持續吸菸或飲酒,不僅會降低口腔組織的修復速度,也會讓牙齦更容易受到刺激而出現痠痛,若想減少不適,建議盡量減少甚至避免吸菸與飲酒,才能讓牙齒減少刺激並避免持續惡化。
5.暫停劇烈運動
在牙根外露的情況下,口腔已經相當敏感,若進行激烈運動,容易因呼吸加快、口呼吸增加而導致口腔乾燥,唾液分泌不足,使牙齦更容易受到刺激,同時,運動時血壓上升與體內壓力增加,也可能加重牙齦的發炎或腫脹感,為了避免痠痛持續惡化,建議先暫停高強度運動,例如重訓、跑步或球類比賽,等牙齒與牙周狀況穩定或治療完成後,再逐步恢復活動。
6.使用抗敏感成分牙膏
想要減輕牙根外露引起的痠痛,可以在早晚刷牙時使用具護齦效果的牙膏,配方中常見的抗炎成分如傳明酸、黃柏樹皮萃取物與甘草酸鉀,能幫助舒緩牙齦發炎,降低牙齦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進而在短時間內帶來緩解效果。
牙根外露盡早補救,降低牙齒鬆脫風險
牙根外露在初期多半只是痠痛不適,但其實已經透露出牙齦健康的警訊。若長時間忽視,問題可能惡化,最後甚至得面臨更複雜的治療,建議及早調整生活習慣並配合專業治療,才能降低後續風險,並維持良好的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