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Mon
星期二
Tue
星期三
Wed
星期四
Thu
星期五
Fri
星期六
Sat
早診
09:00-12:00
休診
休診
午診
14:00-17:30
休診
晚診
18:00-21:30
休診
星期一
Mon
星期二
Tue
早診
09:00-12:00
休診
午診
14:00-17:30
休診
晚診
18:00-21:30
休診
星期三
Wed
星期四
Thu
早診
09:00-12:00
休診
午診
14:00-17:30
晚診
18:00-21:30
星期五
Fri
星期六
Sat
早診
09:00-12:00
午診
14:00-17:30
休診
晚診
18:00-21:30
休診
👋你好,需要什麼服務呢?

當你早上起床時,是否曾覺得手指僵硬無力,連開瓶蓋都困難?這可能不是單純的疲勞,而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的警訊!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關節發炎、腫脹與變形,尤其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在早晨時會最為明顯,如果沒有及早發現與治療,恐將影響日常生活與關節功能。
因此本文將帶你深入認識這類疾病的成因、常見症狀與日常照護方法,幫助你從源頭掌握病情變化。

什麼是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體免疫發炎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把正常的關節組織當成外來敵人而發動攻擊,導致關節發炎與骨質流失,進而造成變形與功能受損,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40至60歲之間的中壯年女性,女性的罹患率約為男性的三倍。

而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含晨間關節僵硬,需要活動一段時間後才會逐漸改善,且多數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疼痛,如手腕、手肘、膝蓋、腳踝等部位,建議大家若有類似症狀應儘速就醫診斷並規律治療,以減緩關節損傷。

類風濕關節炎症狀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括晨間起床時超過一小時的關節僵硬,並伴隨對稱性的小關節腫脹與疼痛,如手指、手腕、腳趾及膝關節,部分患者也會出現關節局部紅、腫、熱、痛等典型發炎反應。

隨著病情進展,類風濕性關節症狀可能有持續腫痛,甚至出現關節變形、肌腱斷裂、肌肉萎縮與神經受壓迫等情形,部分重症者還可能合併心包膜炎、腎病變、神經病變或其他器官損傷

為什麼會得類風濕關節炎?3種原因迅速了解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目前確切病因仍未完全釐清,但掌握以下3種可能病因,也有助於及早察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

1.自體免疫系統異常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應該保護我們對抗外來細菌與病毒,但當出現異常時,卻會將自身的關節組織誤認為敵人而發動攻擊,這樣的自體免疫反應會造成關節滑膜持續發炎,導致紅腫、疼痛與破壞,是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出現的可能原因,若不及早治療,進一步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失能。

2.基因遺傳影響

有家族病史者,特別是一等親曾罹患此疾病的人,罹病風險會明顯提高,這代表某些人可能天生帶有與免疫反應相關的特定基因,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機率。

3.荷爾蒙與環境因素

環境中的某些刺激,如吸菸、病毒或細菌感染、長期壓力等,都可能誘發免疫反應失衡,而荷爾蒙變化也被認為是發病誘因之一,像是女性在產後或更年期期間,因體內雌激素波動劇烈,也較容易出現症狀。

類風濕關節炎會自己好嗎?3大治療方法一次看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目前無法完全根治,但透過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的病情可被有效控制。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重點在於減輕關節疼痛與發炎、延緩變形、改善生活品質,並盡可能維持關節活動度,因此針對不同的病程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會建議多元並進的治療組合,尤其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出現時越早介入越好,常見的治療方法分為以下3類: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最常見也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但必須長期服用並配合定期抽血檢查,且由醫師監控副作用風險並調整劑量,目前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治療藥物如下: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可迅速緩解關節腫痛與僵硬,雖不能改變病程,但對症狀改善效果明顯。
  • 類固醇(如Prednisolone):適合急性發作期使用,有效控制發炎,常以低劑量短期使用,減少副作用。
  • 改變病程的抗風濕藥(DMARDs):如Methotrexate、Hydroxychloroquine、Sulfasalazine,可調整免疫反應,能延緩病情惡化的藥物。
  • 生物製劑與標靶藥物:如Enbrel(Etanercept)、Humira(Adalimumab),能更精準抑制免疫細胞攻擊,對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嚴重發炎極具成效。

2. 改善生活習慣

透過改善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有助於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反覆發作,以下提供幾個建議的改善方式:

  • 營養攝取調整:選擇抗發炎飲食,如深海魚(富含Omega-3)、新鮮蔬果與全穀類,減少加工食物與過多糖鹽攝取。
  • 戒菸與減壓:抽菸會增加免疫異常風險,長期壓力也會使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惡化,因此建議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並透過冥想、瑜伽或散步放鬆身心。
  • 規律作息與避免過勞:保持固定作息與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重複關節動作,有助穩定病情。

3.物理治療與輔具

物理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維持關節功能、延緩退化,因此當出現關節僵硬、活動困難時,物理治療就可發揮關鍵作用:

  • 復健運動訓練:透過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運動,增強周圍肌肉穩定性,例如游泳、手部抓握訓練等,可改善功能與減緩疼痛。
  • 熱療與冷敷:熱敷可舒緩肌肉緊繃,冷敷可減少急性期關節腫脹,依照症狀階段調整使用。
  • 輔具協助:如護腕、拐杖或特製鞋墊,幫助減少關節壓力、預防畸形進展,也可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類風濕關節炎QA加確分享

Q1:類風濕關節炎會病癒嗎?

目前醫學無法徹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只要及早診斷、配合藥物與生活調整,仍可有效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延緩病情惡化,許多患者在治療下能進入穩定期,生活幾乎不受影響,因此治療的關鍵可以說在於及早掌握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如手指僵硬、晨間關節疼痛等,然後儘早就醫才能提高治療效果,降低關節變形風險。

Q2:類風濕關節炎不治療會怎樣?

如果忽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會導致持久性疼痛、腫脹與僵硬,長期下來更會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喪失功能,而且手部病變還會影響基本生活能力如穿衣、吃飯、而下肢受損則可能導致無法行走,嚴重時需臥床照護,因此,早期治療不僅能減輕症狀,也能保住生活品質。

類風濕關節炎控制得當,也能活得長久又健康

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仍無法根治,但只要在初期症狀出現時就及早就醫、接受正確診斷與規劃治療,再配合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調整,就能有效穩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降低關節損害風險,許多患者經長期規律控制後,依然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所以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或身體警訊,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才能更好的守護健康。

資料來源:

>>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介紹

>>惱人又令人害怕的「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好嗎?原因、初期症狀、治療、改善 一次看懂

>>類風濕性關節炎:疼痛、發炎、功能受限,如何有效控制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治療與照護

>>我剛被診斷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治療會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