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覺得胸口悶悶的、心跳加快,甚至有種莫名的疲憊感?這些心臟不舒服症狀常常被認為只是壓力大、睡眠差,但其實可能已是心臟病的初期徵兆,而且心臟病不再是年長者的專利,許多年輕人也因為不良生活習慣提早罹病,因此了解心臟病初期症狀、掌握預防與應對方法,是每個現代人都該學會的健康課題!
為什麼會有心臟病?心臟病好發的3種原因帶你看
心臟病的形成並非單一原因,多數是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通常與遺傳、慢性疾病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以下為大家整理出心臟病的3大常見誘因,幫助大家提前做好自我評估風險:
1.遺傳原因
心臟病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若父母在55歲前或母親在65歲前曾發生冠狀動脈疾病,其子女罹病風險將高於一般人,另外如果父母本身患有非染色體異常或非基因突變型的先天性心臟病,子女罹病率約落在3%至12%之間。
與心臟病相關的遺傳疾病還包括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膽固醇代謝異常、高血壓、肥胖與糖尿病等,這些體質與疾病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也是常見的高風險因素。
2.慢性疾病
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是心臟病的三大高風險慢性病,會加重血管負擔、加速動脈硬化,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病例中,近八成得人會同時罹患上述慢性病。
3.生活習慣不良
長期吸菸、缺乏運動、攝取過多油脂與高鹽食物、熬夜與壓力過大,這些都是影響心臟健康的隱形殺手,特別是現代人久坐不動,血液循環變差,容易使脂肪堆積於血管內壁,引發血管阻塞,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臟病變。
快速掌握常見的心臟病初期症狀
心臟病初期不一定會劇烈發作,反而常以隱性且容易忽略的心臟不舒服症狀出現,一旦輕忽,可能錯過黃金搶救時間,以下是四種最常見的心臟病初期症狀,若長輩、三高患者、或有家族史者出現類似狀況,建議盡速就醫檢查。
- 胸悶與胸痛:最典型的症狀之一,感覺像胸口被壓住或壓迫感強烈,甚至延伸至左肩、手臂、背部,若持續數分鐘以上或活動後惡化,須高度懷疑心肌梗塞或狹心症。
- 呼吸困難或氣喘:原因可能來自心臟無法有效將血液送出,導致肺部充血,特別是「躺下喘、坐起來較舒緩」的現象,是左心室功能不全的警訊。
- 極度疲倦與頭暈:血液無法充分供應腦部與全身,容易出現頭昏、體力下降、暈眩,甚至在站立或運動後更明顯。這些也可能是心律不整或心臟輸出量下降的徵兆。
- 下肢浮腫與夜間頻尿: 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導致體液滯留,常表現在腳踝、小腿腫脹,且浮腫無法靠休息改善,若合併夜間頻尿、咳嗽或胸悶,應考慮心臟衰竭的可能性。
出現心臟不舒服症狀怎麼辦?3大緊急處理方式學起來
當出現心臟不舒服症狀時,只有做好正確的緊急應對步驟才可降低傷害、爭取時間,尤其若有心臟病史或高風險慢性病者,更應學會這三步驟,在等候醫療前自我保護。
1.停止活動
一旦感覺胸悶、心悸、頭暈,應立即停止手邊工作與運動,找個安全地點坐下或躺下休息,活動過度會加速心跳與血壓上升,進一步惡化症狀,因此建議大家出現心臟不舒服症狀時可以深呼吸、放鬆肌肉、閉眼靜坐,觀察症狀是否緩解。
2.觀察症狀
可以注意是否有合併出現以下狀況,包含劇烈胸痛、冒冷汗、手臂麻痺、呼吸困難、持續性頭暈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心血管急症表現,若症狀持續超過5–10分鐘未改善,即使已休息也無法緩解,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請儘快就醫。
3.立即就醫
若你或身邊的人有明顯的心臟不適表現,應盡快撥打119或送急診,且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藥、喝開水或是等待自然好轉,因為心臟病的黃金治療時間為90分鐘內,越早接受醫療處置,越能降低心肌受損與致命風險。
心臟病可以預防嗎?4大防範重點馬上筆記
心臟病並非完全無法避免,許多心臟病初期症狀如胸悶、喘不過氣,其實都與日常生活習慣有關。根據國健署與聯安診所建議,只要從飲食、運動、體重管理與健康檢查四大方向著手,就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
1.均衡飲食
可以採取地中海飲食為原則,因為地中海飲食比低脂飲食更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地中海飲食以多吃蔬菜、優質蛋白質與適當油脂為主,富含膳食纖維、多種植化素、維生素與礦物質,並包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酚類,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抗發炎與抗氧化,從而達到保護心臟的目的。
除了飲食內容外,地中海飲食也強調規律運動、足夠睡眠與保持良好情緒,整體生活型態的調整對心臟健康更具長期效益。
2.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騎單車,可強化心臟收縮力與循環效率,對於已有心臟不舒服症狀或家族病史者,更應依照醫師建議進行適當運動訓練。
3.控制體重
肥胖會明顯增加三高風險,間接提高心臟病機率。建議採取高纖、低脂飲食並減少油炸甜點,搭配規律運動,有助於維持BMI在18.5–24範圍內,降低心血管負擔。
4.定期健檢
透過每年一次的血壓、血糖與膽固醇檢查,加上心電圖篩查,可提早察覺心臟功能變化,有心悸、胸悶等心臟病初期症狀者,或家族有病史者,建議增加健檢頻率與心臟專科評估。
想要預防心臟病找上門,就要隨時提高警覺、維持規律作息
心臟病是漸進性的沉默殺手,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悄悄累積風險,與其等到症狀發作,不如從現在就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像是吃得清淡、動得規律、睡得充足、定期檢查,特別是當你出現心臟不舒服症狀時,不要輕忽、不用忍耐,應該及時就醫、進行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等檢查,只要肯改變,心臟健康就能一步步守護回來。
資料來源:
>>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 「用心、懂心」從8項行為做起
>>心肌梗塞保命口訣 醫籲牢記「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
>>心絞痛怎麼辦? 與心肌梗塞差異? 一篇瞭解:心絞痛原因、症狀、治療及急性發作處理
>>心臟病發作
>>地中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