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不只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更是許多人最擔心的疾病之一,不少人聽到「中風」三個字,腦中浮現的都是半身不遂、語言障礙等後遺症,但其實只要及早辨識前兆、把握黃金治療時間,許多中風案例是有機會復原的。那中風會好嗎?腦中風復原機率到底高不高?本文將帶你從簡易判斷方法、中風類型、治療與急救步驟,到日常預防保健一次看懂,讓你不再對中風感到恐慌。
腦中風判斷怎麼做?跟著以下3動作進行簡易判定
中風通常來得又快又急,但若能及早發現中風前兆並在第一時間送醫,就能大幅提升中風復原機率,以下就帶大家來看判別腦中風的3個動作:
- 將手抬起:請患者同時舉起雙手,若出現單側手臂無法平舉、下垂或顫抖,就可能是中風導致肌肉控制異常。
- 試著微笑:請對方微笑,觀察嘴角是否對稱,若有一邊嘴角下垂、臉部表情不自然,也可能是腦部神經受損的警訊。
- 跟著說「你好」:觀察是否能清楚說出「你好」或其他字詞,若出現說話不清、發音含糊、語意不清,需立即警覺可能是語言中樞受損。
中風會好嗎?中風復原機率有多高呢?
很多人都好奇中風會好嗎?畢竟「中風」使人感到絕望,但其實腦中風是否能好,關鍵在於發現與治療的「時間」,根據台中榮總資料顯示,輕度中風如短暫性缺血發作,若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或24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有機會完全恢復,甚至無明顯後遺症。
缺血性腦中風患者若及早接受治療,可增加高達33%的復原機率。雖然部分患者可能無法完全回到原本狀態,但透過積極治療與復健,多數人仍可改善生活品質、重拾基本功能。
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
中風發作後的「前3個小時」被稱為急救黃金期,尤其是缺血性中風,如果能在這段時間內施打血栓溶解劑(rtPA),就有機會大幅降低中風後的殘障風險,每一分鐘的延誤都可能造成腦細胞大量死亡,因此時間就是關鍵!一旦出現臉歪嘴斜、手腳無力或說話不清,應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治療時機,才能有效搶救腦部功能,減少後遺症風險,提升復原機率。
腦中風發作先別慌!5步驟教你緊急處理
遇到中風發作時,保持冷靜並立即應對能大幅影響預後結果,以下6個步驟是醫療院所建議的中風急救流程:
- 撥打119:中風需緊急送醫,不建議自行駕駛前往醫院,以撥打119為主,且撥打時應清楚告知症狀與發作時間點。
- 請勿給予任何藥物與食物:中風患者可能吞嚥功能受損,誤服藥或食物容易嗆到或阻塞呼吸道。
- 讓肢體呈側躺狀態:讓患者側躺、頭偏向一側但不可墊高,以利嘔吐物排出、維持呼吸順暢。
- 確認意識與身體狀態:觀察有無昏迷、抽搐、瞳孔異常等現象,準備好向醫師描述患者當下狀況。
- 幫助呼吸順暢:解開緊身衣物、避免叫喊與搬動患者,保持空氣流通。
中風了怎麼辦?2個治療方式分享
1.缺血性中風治療
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主要因血管堵塞導致腦部缺血,它的治療關鍵在於「及時打通血流」。其中又以「靜脈溶栓治療」為第一線常用方式,主要是透過注射抗凝血藥如組織纖維溶酶原活化劑(tPA),幫助溶解血栓、恢復血液循環。不過,使用時限非常重要,必須在黃金時間內(通常4.5小時內)施打。
此外,若為嚴重阻塞,可採用「動脈內取栓術」,用導管深入腦血管取出血栓,成功率高但風險較大。醫師會依照病情選擇最合適方式。
2.出血性中風治療
出血性中風源自腦血管破裂,導致腦出血,是危險性較高的一型,治療首要目的是「止血與減壓」,在急性期時,醫師會使用降血壓藥物穩定病情,若病人正在服用抗凝藥,則會使用「逆轉劑」中和效果,避免出血擴大。
若出血量大或有生命危險,醫師會考慮進行「顱骨切開術」,直接手術止血與清除血塊。若出現腦積水,也可能需要安裝分流器導流腦脊液。整體而言,出血性中風治療風險高,但透過即時處置仍有保命與減輕後遺症的機會。
防止2次中風,4種保健方法學起來
1.調整飲食習慣,從餐桌開始預防
飲食習慣不良,是引發二次中風的常見原因之一,建議改為低鹽、低脂、少糖的飲食原則,平時多吃蔬菜、水果與高纖維食物,有助於穩定血壓與血脂,同時也要控制份量,避免暴飲暴食造成血壓突然升高。
此外,戒菸、戒酒是基本,還要避免過量咖啡與濃茶,對於曾經中風的患者來說,從餐桌開始做出選擇,就能有效降低再中風風險,建立更健康的身體條件。
2.建立健康作息與運動習慣
規律生活是預防二次中風的重要關鍵,每天應有足夠睡眠,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早晨起床也需緩慢,避免因姿勢改變而突然血壓升高,同時也建議與醫師討論後,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像是散步、簡單肢體活動或復健訓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穩定心血管功能。若行動不便,也可使用助行器輔助。重點在於持續執行、量力而為,讓身體逐步重建平衡與活力。
3.定期追蹤檢查、穩定用藥最關鍵
即使出院後沒有明顯症狀,中風患者仍需長期回診與穩定服藥,千萬不可擅自停藥或減藥,避免血壓、血脂、血糖波動引發危機,除了遵照醫師指示定期服藥之外,也要定期量測血壓,並做例行健康檢查,追蹤指數變化,若服藥期間出現副作用或不適,務必回診調整,切勿自行停藥或更換藥物。
4.控制危險因子,遠離中風再發
想要避免二次中風,就必須積極控制危險因子,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等慢性病問題。此外,情緒管理也不容忽視,長期壓力或情緒波動大,都可能導致血壓驟升,引發急性中風,建議保持穩定心情,適時放鬆、避免過度操勞,冬天冷時也要注意保暖,避免血管因低溫收縮導致血壓上升。
養成健康原則,才能積極防範二次中風
中風是否能好?答案是:有機會,只要早期察覺、及時送醫、正確治療與後續積極復健,很多人都能逐步恢復生活功能,特別提醒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應定期檢查、落實健康生活型態,降低發病機率,別再以為中風就是無法逆轉的人生句點,其實只要掌握知識與時間,就能翻轉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
>>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 把握黃金3小時,中風是可控制的
>>中風急救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