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站久了就腰酸、走一走覺得骨頭有點脆的經驗?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是老化現象,但其實可能是骨質疏鬆的早期警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骨質疏鬆其實是台灣常見的隱性疾病,尤其在女性停經後、長者或久坐族群身上更為普遍,由於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常常等到骨折後才發現骨質已經嚴重流失,因此本文將帶你一次搞懂骨質疏鬆症狀、病因與自我檢測方式,幫助你提早預防、遠離骨鬆危機。
骨質疏鬆會有什麼症狀?3種常見骨質疏鬆症狀說明
很多人都好奇究竟骨質疏鬆會有什麼症狀?因為骨質疏鬆被稱為沈默的疾病,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可言,但其實身體早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悄悄發出警訊,像是患者在發病早期時會出現體型變化、活動困難以及慢性背痛等問題,只是這些骨質疏鬆症狀容易被誤認為退化或肌肉緊繃。
因此以下就為大家整理出更詳細的骨質疏鬆症狀介紹,如果你也有這些感覺,千萬別輕忽,建議盡早就醫檢查骨密度。
1.體型改變
骨質疏鬆症狀常見的外觀變化包含身高變矮與駝背,這是因為脊椎骨因骨質流失變得脆弱,容易產生塌陷或壓迫性骨折,導致身體彎曲或整體體型改變,這類變化通常是長期累積所導致,不會突然出現,因此容易被忽視,如果發現自己出現駝背或覺得體型改變,建議儘早就醫檢查骨密度。
2.行走困難
有些骨質疏鬆的患者,可能會感覺自己行動不如以往靈活,像是走路不穩或活動能力變差,這些可能都是骨質疏鬆症狀之一,這是因為骨質疏鬆會導致骨骼強度下降,使得支撐力變差,進而影響日常行走與動作的穩定性,如果覺得自己活動力明顯下降,應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查。
3.背部出現疼痛
背痛也是常見的骨質疏鬆症狀之一,可能從輕微的不適逐漸加劇,有時甚至會成為影響生活的大問題,這是因為骨質疏鬆會導致脊椎塌陷或變形,進而出現壓迫神經的可能,如果近期有出現不明原因的背痛,建議儘快就醫評估是否與骨質疏鬆有關。
為什麼會得骨質疏鬆症狀?5種病因看過來
骨質疏鬆的成因很多種,像是年齡、性別、家族病史等屬於無法改變的風險因子,而飲食、生活習慣與用藥則是可以調整的方向,以下整理幾項常見的骨質疏鬆風險因子,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自身狀況。
1.年齡增長
年齡是骨質疏鬆最常見的不可控制因子之一,年齡超過七十歲的人屬於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另外女性進入更年期或停經後,因體內賀爾蒙變化,也會使骨質流失速度加快,提高罹患骨質疏鬆的可能性,因此上述這些族群都應該特別留意自身骨骼健康狀況。
2.生活習慣不佳
不良的生活習慣像是長期吸菸、過量飲酒、缺乏運動,或平時喝太多咖啡,都可能影響骨質健康,此外,若日常飲食中鈣質攝取不足,也會提高骨質流失風險,因此養成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的生活方式,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重要步驟。
3.賀爾蒙影響
女性因為賀爾蒙變化的影響,特別容易面臨骨質疏鬆的風險,尤其如果遇到初經較晚、或更年期較早的狀況,都更可能使骨質健康大大受到影響,進而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加上婦女本身即為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體之一,因此建議更年期前後的女性應特別關注骨密度變化。
4.家族史
家族病史是無法控制的骨質疏鬆危險因子之一,若直系親屬中有人曾被診斷患有骨質疏鬆,代表自身罹病的風險也相對提高,因為遺傳性體質會影響骨質密度,這類族群更應及早關注骨骼健康情形,並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安排骨密度檢查或營養補充等措施。
5.長期服用藥物
部分藥物的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骨質流失,像是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免疫抑制劑與化療藥物等,都被列為可能引發骨質疏鬆的藥品,若需長期服用這類藥物者,建議與醫師討論骨密度追蹤與補充營養的計畫,以降低骨質疏鬆風險。
4大骨質疏鬆常見QA分享!帶你進一步掌握骨質疏鬆
即使知道骨質疏鬆症狀與病因,仍有許多人對於是否能預防、如何自我檢測等問題感到困惑,因此我們整理出4個骨質疏鬆常見QA,從判斷到治療一次解答,幫助你建立正確觀念。
Q1:年紀大就一定會有骨質疏鬆嗎?
年齡的確是影響骨質疏鬆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大約在20歲左右會開始趨緩,並於30~35歲達到高峰,之後隨著年齡增加,骨量逐年遞減,鈣質吸收也逐漸減少,因此年紀越大,骨質疏鬆的風險就越高。
Q2:骨質疏鬆有辦法預防嗎?
骨質疏鬆是可以預防的,據國民健康署與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的建議,從年輕時期開始「存骨本」有助於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預防方法包括均衡飲食、多攝取含鈣、蛋白質與維生素D的食物,並搭配戶外活動與負荷型運動,像是慢跑、跳舞等,有助促進骨密度與身體平衡能力,此外,平時也應該留意自身是否具骨鬆風險因子,提早掌握骨骼健康狀況。
Q3:骨質疏鬆自我檢測方法?
想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的風險,可以透過「骨鬆332」口訣來自我檢查,這是一種簡單又實用的方法,指的是以下3個指標:
- 身高矮了3公分以上
- 身體靠牆時後腦杓與牆間距超過3公分
- 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少於2公分
Q4:骨質疏鬆治療要多久?
骨質疏鬆的治療一般至少需要持續一年以上,且過程中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增加反彈性骨折的風險,而實際的治療長短會因個人體質與病情而異,醫師會依據檢查結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以及飲食營養和運動習慣等綜合因素進行調整與評估,治療期間也需定期追蹤,確保骨密度與骨質狀況穩定改善,若能穩定配合醫療與生活調整,有助於降低骨折風險、改善生活品質。
積極養成健康型態,才能有感逆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不是不可逆,只要及早發現、調整生活型態並配合醫療,就有機會維持良好骨本、減少骨折風險,而建立均衡飲食、固定運動、控制體重、戒除菸酒與規律作息,是預防與延緩骨質疏鬆的最佳方式,但如果你已有相關症狀,也建議盡早與醫師討論評估與治療,才能讓行動力與生活品質不受骨頭限制。
資料來源:
>>骨質疏鬆症/骨鬆會有什麼症狀?如何知道骨本夠不夠?「332」快速自我檢測
>>認識骨質疏鬆症